“典”亮新时代之未成年人“网络打赏”能退还?

日期:2021年01月1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琰 浏览: 打印 字体:

近年来,随着在线支付技术和网络娱乐业的发展,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未成年人悄悄拿父母手机,偷偷充值数万元游戏币,大额打赏网络游戏主播的事件也是频频被报道。未成年人网络充值或打赏有效吗?父母发现后可以把钱追回吗?这些问题在《民法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走进《民法典》,“典”亮新时代。


案情简介


原告吴某洁(2008年11月26日生)通过快手APP软件购买快币,共充值98122元,并用该笔快比对快手平台的主播进行打赏,其父吴某发现后,以吴某洁名义将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请求退还充值金额及利息共计100210元。


裁判结果


由于原告吴某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其购买快币打赏的行为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故该民事行为无效,但其监护人未能履行相应的监护义务,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法院酌定由快手公司返还吴某洁购币款60000元,尚在吴某洁账号内的快币34647个(折合人民币4949.57元)由快币公司自行收回,如该快币已被使用,返款金额可相应折减。因本案涉合同无效,且吴某洁的监护人有一定过错,原告主张利息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


新邦律师说


2020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其中第九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该条指导意见,源自于《民法典》第十九条,关于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他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也就是说,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民事行为能力,本案原告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效力待定的,处分近十万元的财产明显超出其能力范畴,且其法定代理人也未同意或追认,则该行为无效,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快手公司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如果是买文具、打酱油之类的行为,则明显在其行为能力之内,此时,无需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购买行为有效。


那么,八岁以下儿童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的支出应当一律退还,依据《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故该笔费用应当全部返还。


所以,孩子的家长就可以放宽心,任由自己的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并把支付密码泄露他吗?答案当然是“不”。


通过最高法的该条指导意见可知,判定打赏行为无效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必须首先能够证明进行网络充值或打赏的,确实是家里的未成年人,这样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具体到现实中,这样的前提条件,让很多监护人犯了难,同时也给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拒绝退还款项的理由,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监护人确实很难证明进行充值或打赏的人是家里的未成年人。


在支出款项的数额方面,该指导意见并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将应予返还的款项限定在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在具体案件中一般根据未成年人所参与的消费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定。


本案中,原告与快手公司形成网络购物合同,但原告系未成年人,且其行为事后未能得到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亦非是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故该合同行为无效。但原告在晚上九点以后,甚至十一、二点仍在快手APP上打赏主播,其监护人未能履行监护责任,且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机及银行卡密码,原告的监护人应当对原告购买快币的民事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最终的判决结果来看,原告一方受到了接近四万元的经济损失,所以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平时要加强对家里未成年人的约束和管教,不要等到未成年人真的大额充值或打赏了,再去想着维权,那时候成本和代价就大了。


那么,该如何防范孩子游戏充值或打赏呢?


1.预防网络沉迷。家长可与孩子约定限时上网、公开上网,安排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孩子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2.完善支付系统。家长应切实履行好监护人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保管好手机指纹、支付密码;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认识到金钱得来不易、存之有利、用之有道,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金钱。


《民法典》总则编延续了《民法总则》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下调至8周岁的规定,并认可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从事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这一规定为解决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网络打赏等问题多了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