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平安经》,到底惊了谁?
导读:2020年7月28日,微博网友在线“吃瓜”,一本由某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写就的《平安经》被发布至互联网引来网友群嘲。该书以“XXXX平安”为内容组成全文,体现不出丝毫的文学水平的该书不仅被群众出版社出版,还在该省形成一股学习该书、评论该书的“风潮”。此事一出,一时间引起网络舆论巨大沸腾。7月31日,该省省委发布通告,免去这位《平安经》作者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职务。事情结果虽出,但《平安经》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能就这样消散。面对这样的“魔幻现实”,我们不禁要深问一句,一本《平安经》到底“惊”了谁?
1. 一本《平安经》,惊了社会群众
该《平安经》的作者官至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即使是不懂中国行政级别制度规定的普通网友,也能看出这是一个做“大官”的人。这样的人写就如此低级、幼稚的书,公众首先质疑的就是这名官员的文化与素质。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领导职务层次共为十级,该作者的级别正处于中间位置。官位确实不可谓“小”。在我国,行政领导的级别相应的要对应一定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的解读和执行能力、管理行政部门及内部人员的能力、为群众办事与团结群众的能力等。无论是何种能力,都应该远远不止于写出《平安经》这一水平书籍的能力。该书作者的相关介绍中也证实,其拥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身份等体现其“高水平、高能力”的身份与头衔,但如果写书的能力代表着这个行政官员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的认定会直接影响着社会群众对其“执政能力”的质疑。如果质疑该官员是第一步,那么在这之后紧接着就会有人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行政领导选拔体制会选择这样的人做领导?这种质疑不仅是对涉案官员本人的质疑,更多的会伤害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感进而加大原本就突出的官民矛盾。
2. 一本《平安经》,惊了“马屁精”
《平安经》一事发生以来,网友们就不断关注着事件的进展,不过截止到目前事件的发展,真可谓用“大跌眼镜”形容。原来最魔幻的不是这位领导写就的这本“奇书”,更加魔幻的是有一众机关和单位组织工作人员学习该书、点评该书、朗诵该书,而这些活动竟然被写成新闻报道被当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媒体刊登转载。想来,《平安经》一事发生后,这些曾经组织、参与《平安经》活动的人都不能安然处之了。据网民评论,为《平安经》撰写读后感的作者已被“人肉搜索”。这些打着“学习”《平安经》旗号,行着“拍马屁”事实的人相信也会在不久的未来,随着该事件的不断关注和发酵被进一步调查。
3. 一本《平安经》,惊了出书人
《平安经》一事发生后,坐不住的还有出版该书的群众出版社。7月30日,群众出版社在微博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出版《平安经》一书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暴露了政治意识不强、管理责任缺失、审核把关不严、出版流程不规范等严重问题。“通报最后表示,会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工作,对相关责任人会依法追究。实际上,公众对群众出版社的责问恰恰就体现在这里。该出版社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在此事上完全颠覆了大众对”出书“行为的尊重与敬畏,出版社的这种行为无疑是把出版图书烙印上”污名化“、”谄媚权贵“的负面印象。这种印象的出现和传播也会进一步降低社会大众对媒体公信力的信任,反而导向网络舆论监督的阵营。
结语
无疑,《平安经》事件再一次向整个社会展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影响力,也再一次展现了通过网络监督的渠道揭露行政领导违纪事实的有效性。一方面,我们受益于网络监督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的官员监督不到位、工作风气较差等问题。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加强权力监督的重要法律理念,也正因此,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大对行政领导的管理与监督。从《平安经》一事中我们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行政领导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关涉官员违纪违法、社会重大案件领导责任落实等容易激化“官民矛盾”的案件加大惩罚与威慑力度,警惕各种易引发腐败风险的行为,将防腐倡廉落实在每一步工作环节中,从外加大各渠道的权力监督力度,从内提升对行政官员工作作风和工作行为的监察力度,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