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抢注,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商标是企业竞争的武器。借此,企业可以牵制对手业务,并趁机反超,也可以发现潜在的对手。当然,也有企业因为疏忽而陷入商标陷阱,被敲一笔“冤枉钱”,严重的还会导致公司业务受到致命影响。在品牌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互联网行业的典型商标之争,让我们看到企业商标的重视。
这几年的商标之战可谓是屡见不鲜,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平安好医生与四川好医生,无印良品与無印良品,乔丹体育与迈克尔·乔丹,新百伦与纽巴伦,这其中更有长达八年之久的官司。虽然企业商标被侵权,可以通过法律渠道维权,但是很多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历时长久,一旦陷入商标纠纷的泥潭,企业的品牌建设就会受到影响,致使企业处于被动和负面的地位,不利于长远发展。
为了防止商标被山寨或恶意抢注,很多知名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想出成百上千种防御性商标:比如雷军除了注册“小米”和“红米”外,还注册了“蓝米”“黑米”等各种颜色的商标;而阿里巴巴则拥有“阿里爷爷”“阿里奶奶”等“阿里系”商标家族;经典助农企业“拼多多”抢注调侃语“拼夕夕”。传说中的“商标护城河”就这样在现实中上演着。
商标之战,从来都是企业的竞争武器,表面上看是侵权之争,实际上是市场战略之争,很多公司都是业务开展之前先注册商标,但商标注册并不是马上就完成的,中间涉及很多环节,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企业注册的商标种类来推测他们未来可能的业务布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标之战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就现状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领域还有很多法制比较模糊,一是没有明确的条文,二是很多法院没有相应判例(虽然中国不属于判例法系,但法院在对诉讼案件进行判决时,之前其他法院进行的相同或类似案件的判决依然可以作为参考或借鉴)。就导致了大部分有关商标侵权的案件审理期限较长,从而影响企业发展。
对于不断进化的企业来说,需要把商标和业务列为同等地位,而不是业务先行商标随后,一些吃过亏的企业显然已经意识到这点。虽然商标申请下来后,企业每年要进行续费,并且还要面对未来“撤三”的风险,也就是为了防止商标的囤积浪费,如果在三年未使用,任何人可向商标局提撤销商标的申请,但是对于防止别人抢注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面对商标争夺危机,国家监管也正严厉打击,据悉,商标局将对商标注册各环节进行严密监测,在审查、异议、撤销等各环节从严审查、坚决遏制和打击恶意注册、囤积商标等非正常申请行为。